繁體 简体 Português English
繁體 简体 Português English
澳門禁毒網
  • 首頁
  • 關於我們
    禁毒網由來 聯絡我們
  • 最新消息
  • 禁毒政策
    本澳禁毒部門介紹 禁毒委員會 禁毒法例
  • 預防教育工作
    預防藥物濫用處 健康生活教育課程 中學藥物教育課程「智COOL攻略」 預防濫藥活動簡介及申請 民間預防教育服務 服務統計資料
  • 戒毒康復工作
    戒毒康復處 戒毒及維持治療服務 民間戒毒服務 服務統計資料
  • 禁毒教育資源
    常見毒品資料 毒品犯罪刑罰資料表 戒毒錦囊 禁毒宣傳影音 出版物 禁毒資源工具包
  • 中央登記系統/
    調研報告
    中央登記系統/調研報告
    澳門藥物濫用者中央登記系統 各種調查研究報告 全國藥物濫用防治研討會
  • 健康生活教育園地
    服務及設施 相片集 借場管理系統
最新藥物情報 2022年

精神科藥物等於普通成藥嗎?

自全球新冠疫情肆虐,市民的經濟、生活模式等均受到不同影響,甚至連帶影響個人精神健康,如出現焦慮、緊張和擔憂情緒等。澳門大學和澳門鏡湖護理學院曾在2020年進行「新冠疫情後期澳門市民精神健康狀況調查」,調查結果顯示,約6%至11%的民眾出現明顯抑鬱和焦慮的情緒困擾,導致尋找專業求助的動機增加。根據衛生局統計,2021年約有41800多人到山頂精神科求診,有逐年上升趨勢(澳門日報,2021),求診市民也更容易接觸到精神科藥物,然而,精神科藥物是否能夠像普通成藥一樣,可以自行調較劑量呢?

一般常見的精神科藥物有安眠藥、抗抑鬱藥物和抗焦慮藥物等。常見的安眠藥是苯二氮䓬類藥物(如安定、咪達唑侖等),副作用是暈眩、肌肉無力、步履不穩、以及會產生藥物耐受性和依賴等;抗抑鬱藥物較常見的則是選擇性血清素再攝取抑制劑及三環類抗抑鬱藥等,副作用會引起頭昏、口乾、嘔心和便秘等,18至24歲的年青成人服用抗抑鬱藥後可能出現自殺和自殘的念頭,特別是服藥後首數星期或改變劑量的時候。(香港衞生署藥物辦公室,2014);而抗焦慮藥物常見的有苯二氮䓬類藥物及血清素正腎上腺素回收抑制劑等,若服藥者驟然停用或減量,可能會引發戒斷症狀和恐慌症狀,如噁心、惡夢等。

由此可知,若自行服用過量或停用精神科藥物的話,都有機會出現副作用、藥物依賴和成癮症狀,必須在醫生處方和指示下服用,不可自行調較劑量和停藥。

上一篇:精神疾病能透過吸食毒品治療自身症狀?

下一篇:迷幻蘑菇!?


關於我們 禁毒網由來 聯絡我們
最新消息 一般消息 活動推介 禁毒委員會消息
禁毒政策 本澳禁毒部門介紹 禁毒委員會 禁毒法例
預防教育工作 預防藥物濫用處 健康生活教育課程 一般禁毒講座/培訓/展覽活動 中學藥物教育課程 民間預防教育服務 服務統計資料
戒毒康復工作 戒毒康復處 戒毒及維持治療服務 民間戒毒服務 服務統計資料
禁毒教育資源 常見毒品資料 毒品犯罪刑罰資料表 禁毒宣傳影音 出版物 禁毒資源工具包
中央登記系統/調研報告 澳門藥物濫用者中央登記系統 各種調查研究報告 全國藥物濫用防治研討會
健康生活教育園地 服務及設施 相片集 借場管理系統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社會工作局 版權所有©2023

建議採用Internet Explorer 7.0或以上瀏覽器進行瀏覽